巴西野牡丹(埔里虎頭山飛行場)
巴西野牡丹 常綠小灌木
英文名稱:Glory Bush,Princess-Flower
學 名:Tibouchina semidecandra.
科 別:野牡丹科(Melastomataceae)綿毛木屬(Tibouchina)
別 名:南美野牡丹,紫牡丹
莖:高可達 1.5 公尺,具有多數枝條;小枝直立或斜上昇,多為對生,方
形,具有毛茸。
葉序:對生
葉形: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,有時亦有為卵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或鈍,基部
心形或圓。
葉緣:全緣或細鋸齒緣,邊緣有毛茸,常帶紅色。
葉質:紙質或薄革質
葉脈:3~5 出脈,表裏兩面皆有毛茸;葉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小脈
不明顯。
花序:呈頂生的總狀或圓錐花序
花瓣:5 枚,倒卵形;雄蕊 10 枚,5長5短,花絲彎曲的就像膝蓋一樣,具
有關節的轉折,上段成彎狀,讓採蜜的蜜蜂、蝴蝶便於停棲。
花色:紫紅色
花期:除冬季外,其他季節皆可開花。雄蕊初開時白色,1~2 天後變為紫紅
色;每朵花的壽命約3~5天,花朵初開時,花瓣紫色,近凋謝時,花瓣變成紫
紅色,此時花蕊大多已經脫落。
果實:蒴果,壺形,包在萼筒中成熟時不規則裂。
原產地:巴西,台灣於 1980 年代引進栽植。
分 佈:栽植於庭園供觀賞用
習 性:性喜溫暖至高溫,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,不耐旱。生命力很強,對
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好,可以耐酸、耐貧瘠,也可以抵抗病蟲害、風害甚至
空氣污染。
用途:觀賞花朵初開的時候花瓣紫色,近凋謝時花瓣變成紫紅色,此時花蕊
大多已經脫落。
野牡丹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的植物,原產於巴西,因野牡丹在眾多野花之
中,最為綺麗頗有牡丹的雍容華貴,故而得名。野牡丹,不是野生的牡丹。
關於她的名字,雖有牡丹名,卻與牡丹無關,不若花中之王牡丹那般雍容華
貴,卻有一番脫俗的鄉野靈氣,也稱得上是野地的花中之後了。
野牡丹的花語:自然
關於野牡丹的傳說:相傳在南投山區有個民間故事,據說在清朝嘉慶年間,
住在水社山區喜穿紫衣的高山女子美佳,與漢人青年王留相戀。那時漢人與
原住民間雖有商業行為但是不相往來,他們想要結婚是不可能為族人所同意
的,於是在一個夏日午後決定私奔,相約在一株老樟樹下等候,不料午後一
場雷雨,一個驚天動地的大劈雷把樟樹劈成兩半,先藏在樹下的美佳也慘遭
雷擊,全身燒成木炭。等王留趕到時只看到剩下灰燼中的幾片紫衣碎屑,混
雜在野草當中。不久,草木重新萌芽,開出美麗的紫花,就是野牡丹,族人
皆認為是美佳的化身。
巴西野牡丹(埔里虎頭山飛行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