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東孔子廟已有180多年的歷史,原為屏東書院,是屏東縣境內唯一的書院建築。清嘉慶二十年(西元1815年)12月完工,但由於經費不足,僅初步完成建築結構,沒有彩繪油漆,後來再經過勸募才完成應有規模。光緒二十一年(西元1895年),日本治臺後,將屏東書院改為孔廟,奉祀孔子,配祀顏子、曾子、思子、孟子四大賢人,及周子、二程、張子、朱子五大儒,但因缺乏經費管理,日漸荒廢。
屏東孔廟原為屏東書院,建於清嘉慶二十年,為士子講學 之所。因為是文教建築,建物本身以古樸素雅取勝,不見雕樑 畫棟;不雕對聯,是循不在孔夫子面前賣弄文章古制。
從山東曲阜的孔廟,廟前照牆通書「萬仞宮牆」,屏東孔廟照牆上書「九仞宮牆」,均意指孔聖之學極其高深,必需得其門而入,才能見到「宗廟之美、百官之富」,充分反映出傳統書院的特色。
屏東書院孔子廟,可以說揉合了傳統書院及大成殿的風格。前殿奉祀孔子、孟子、顏子、曾子四聖,後殿奉祀孔子世祖。至於東西蕪廂形同書院齋房,則祀孔門四科十哲等成名弟子,及歷代經學家如鄭玄、朱熹等。
孔廟內部分前後殿、東西廂房,後段另有左右翼房。由山門到大成殿(前殿)之間,是一個很寬闊的庭院,中間走道以紅磚鋪成,其餘皆覆蓋草皮,紅綠相映,色彩鮮明。除山門外,書院建築特點還有前後殿之聞,蓋軒亭相連(此種建築可以說是南部建築的特色)
後殿兩側翼房前附建單坡迥廊,也是突出之處。整體而言,全院一磚一瓦,一柱一石,都儘量保持古樣。譬如枉珠,若有些已殘缺的,便依照原本的圓簡造型製作,連刻花皆同。不過,新舊的雕刻線條深淺,仍有些差別。
1937年日人為執行都市計畫,將孔廟從現今的中山公園內,依原樣拆遷至勝利路現址。光復後雖有幾次修護,但經費不足因陋就簡,直到民國66年縣長柯文福委託建築師漢寶德教授主持修復研究工作,民國68年終於恢復舊觀。廟內現保存四座碑記,分別是屏東書院章程碑記、屏東書院租條碑記、東山書院改築紀念碑、重修孔廟碑記,並於民國74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屏東孔子廟的格局雖不大,然傳統工法細緻,模樣樸素瀟瀟,頗具書院特質,為一處不可多得的古蹟。
屏東市_孔子廟(屏東書院)
地址:屏東市太平里勝利路38號